为主动应对数字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推动经济学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10月17-19日,我院教学副院长刘春兰、经济统计学专业负责人熊萍奔赴西安参加了“AI+微专业:顶层设计、课程衔接、能力量化评估及精准化建设实操”专题培训。本次培训汇聚了全国高校教育专家,共同探讨微专业建设的新理念、新路径。

培训会上,东南大学关秀翠老师以“解构微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密码:如何用AI实现课程精准衔接与能力量化达成”为题,分享了微专业建设的创新实践。她指出,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关老师详细演示了如何通过AI技术构建能力图谱,实现课程体系的智能匹配,以及如何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建立量化评估体系,为我院正在推进的“数字经济学”微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上海交通大学余建波教授以“高校开展‘微专业’改革与建设路径”为主题,系统阐述了微专业建设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他从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发展趋势和学生学习需求三个维度,分析了微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以上海交通大学的成功案例为例,详细介绍了微专业在课程设计、学分认定、质量评估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余教授强调,微专业建设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界融合,这为我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
通过此次培训,我院教师深入了解了微专业建设的前沿理念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在AI技术赋能课程体系建设、能力量化评估等方面收获颇丰。大家一致认为,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加快推进我院“经济统计学”微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经济学院特色的微专业品牌。
下一步,我院将充分借鉴本次培训的先进经验,结合经济学专业特点,在微专业建设中重点突破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构建以数据分析能力为核心的专业体系,二是开发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的课程模块,三是建立科学的能力量化评估机制。这些举措将有力推动我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经济人才。
此次培训为我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学院将继续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