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介绍
数量经济分析实验室建成于2008年,位于教学楼1316实验室,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实验室主要配备有:学生用电脑100台,服务器1台,教师用电脑1台,投影仪1台,功放1套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用电脑五台,总投资约42万元。所有电脑及设备均为最新配置,能满足现有实验课程及新增实验课程使用要求。
当今统计学学科发展迅速,它与数学、计算机、模拟与仿真等学科联系紧密,大量统计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依赖于专业统计软件以及与之配套的硬件设施。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建设数量经济分析实验室,可以利用多种分析软件较快地处理大量数据,以满足师生进行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需要。
当前数量经济分析实验室包含的软件有Excel、SPSS、EViews等。主要用于经济统计学、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承担的课程包括:《统计学》、《计量经济学》、《Excel在经济统计中的应用》、《市场调查预测与决策》、《宏观经济分析》、《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

(二)计量经济学实验
实验一、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实验目的:熟悉EViews软件基本功能;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检验。当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满足线性模型古典假设的前提下,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具有线性性、无偏性、有效性等性质,在此基础上对估计所得的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及统计检验(拟合优度检验、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实验内容:
(1)根据实验数据的相关信息建立Workfile;
(2)导入数据;
(3)给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并判断数据序列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
)
(4)给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5)作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散点图。
(6)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一元线性总体回归模型和样本回归函数
总体回归模型:
样本回归函数:
(7)报告最小二乘回归的估计结果,并完成以下工作:
1)以样本回归方程形式规范报告实验结果
2)解释自变量回归系数的含义
3)解释可决系数R2的含义
4)根据p值检验,判断在
的显著性水平下,常数项及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异于零?
5)根据最小二乘回归结果,判断在
的显著性水平下,
估计值是否显著成立(写出详细的假设检验过程)。
实验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实验目的:掌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检验。当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满足线性模型古典假设的前提下,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具有线性性、无偏性、有效性等性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估计所得的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及统计检验。
实验内容:
已知中国某年按行业分的全部制造业国有企业及规模以上制造业非国有企业的工业增加值Y(单位,亿元),资产额K(单位,亿元)及职工人数(单位,万人)。利用已有数据建立工业增加值关于资产额及职工人数的回归模型。
(1)根据实验数据的相关信息建立Workfile;
(2)导入数据;
(3)给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并判断数据序列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
(4)给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5)假设总体回归模型1为
,进行多元回归估计并完成估计结果
(6)假设总体回归模型2为:
,进行多元回归估计并报告估计结果
1)以样本回归方程形式规范报告实验结果;
2) 解释各自变量回归系数的含义;
3)拟合优度检验
4)给定显著性水平
,判断各自变量回归系数是否显著;
5)给定显著性水平
,试进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实验三、异方差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异方差模型的检验方法及校正方法。其中,检验方法主要掌握图形法检验、怀特检验;校正方法主要掌握加权最小二乘法、White校正法。
实验内容:
本例用的是四川省2000年各地市州的医疗机构数和人口数。为了给制定医疗机构的规划提供依据,分析比较医疗机构(Y,单位:个)与人口数量(X,单位:万人)的关系,建立卫生医疗机构数与人口数的回归模型。假定医疗机构数与人口数之间满足线性约束,则理论模型设定为

其中,
表示卫生医疗机构数,
表示人口数。
(1)根据实验数据的相关信息建立Workfile;
(2)导入数据:
(3)参数估计:
1)写出样本回归方程
2)拟合优度检验结果
3)解释自变量的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
(4)异方差的诊断:
1)图形检验法:创建e2=resid^2的新序列,绘制
散点图
2)White检验法(原假设: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5)异方差的修正:
1)加权最小二乘法
2)异方差稳健标准误
实验四、序列相关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序列相关模型的检验方法、处理方法分析;熟悉图形法检验、掌握D.W.检验、LM检验,掌握序列相关的补救方法。
实验内容:
本例用1985-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建立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型。模型的变量分别选择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X,单位:元)与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性支出 (Y,单位:元)。理论模型设定为:
其中
表示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性支出,
表示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
1、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样本回归方程结果
2、解释回归系数的经济含义
3、解释可决系数的经济含义
4、序列相关性的检验
(1)图示检验法:
1)残差散点图:以滞后一期残差et-1为横轴,以当期残差et为纵轴
2)残差趋势图:et对t的线形图
(2)DW检验法(
)
(3)LM检验法(原假设:随机误差项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5、序列相关的补救
(1)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
1)D.W.检验
2)LM检验
3)修正后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模型的样本回归方程
(2)序列相关稳健标准误法
实验五、多重共线性
实验目的:掌握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方法,包括简单相关系数法、综合统计检验法;判定系数法;方差膨胀因子法。并对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模型进行修正(逐步回归法),最终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
实验内容:
为了规划中国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定量分析影响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中国旅游收入的模型。并对已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如果建立的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需对模型进行修正。
考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国内旅游人数X1,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X2,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X3,并以公路里程X4和铁路里程X5作为相关基础设施的代表。为估计模型参数,收集旅游事业发展最快的1994—2007年的统计数据。
(1)模型设定
经分析,影响国内旅游市场收入的主要因素,除了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支出以外,还可能与相关基础设施有关。为此,设定了如下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
(2)参数估计
(3)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1)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法
2)综合统计检验法
3)判定系数法
4)方差膨胀因子法
(4)修正多重共线性
运用逐步回归法对本案例的数据进行多重共线性的修正。
(三)宏观经济分析实验
实验一、社会总供求均衡分析
实验目的:深入理解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概念;通过实验学习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图表等)、计算指标等方法分析我国社会总供求的现状;培养观察分析、综合问题和独立思考解决实际的能力。
实验内容:
(1)熟悉我国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理论
社会总供给=一产增加值+二产增加值+三产增加值+进口总额
社会总需求=消费支出+资本形成+出口总额
(2)确定统计指标,收集数据
一产增加值、二产增加值、三产增加值、货物进口总额、服务进口总额
消费支出、资本形成、货物出口总额、服务出口总额
(3)用直接测算法计算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并分析:
社会总供给:对比分析2006年、2015年的发展变化情况
社会总需求:对比分析2006年、2015年的发展变化情况
(4)计算总供需差率,判断均衡状态
总供需差率=(总需求-总供给)/总需求*100%
(5)思考
如果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应如何治理?
如果供给短缺、需求旺盛,应如何治理?
实验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分析
实验目的:深入理解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概念;通过实验学习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图表等)、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培养观察分析、综合问题和独立思考解决实际的能力。
实验内容:
(1)熟悉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个人收入分配的构成: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
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重要指标
(2)确定统计指标,收集数据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UI、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RI
(3)统计描述
1)城乡收入比
根据数据,计算城乡收入比。绘制出线型趋势图,分析趋势图的特征。
2)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分析
深入分析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规模、增速、收入结构和比例)。
3)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分析
深入分析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规模、增速、收入结构和比例)。
4)对我国基尼系数的分析
根据数据,绘制出线型趋势图,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
(4)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在Model对话框中,分别选择Linear、Quadratic、Compound、S以及Exponential复选框,也可以继续选择其他复选模型以采用不同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但注意所选择的模型数不要超过五个,否则同一坐标系中曲线过多难以识别。拟合农村和城镇收入曲线,并预测未来时期农村和城镇收入。根据各种模型不同的结果以及相应的Sig值,判断各种模型的拟合程度优劣,并选择一种较好的模型建立回归方程,并预测下几年的城乡收入差距比值。
(5)思考:
1)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
2)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实验三、消费需求分析
实验目的:熟悉消费需求的经济学理论;对某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分析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实验内容:
(1)熟悉消费需求的经济学理论
消费结构变动规律、消费需求函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2)确定统计指标,收集数据
城镇居民消费及用途、农村居民消费及用途。最终消费总额、地区生产总值(名义GDP)、消费价格指数(CPI)、GDP平减指数。
(3)统计描述
1)消费水平(总规模、增长速度)
需列出数据表格,作出图形,并简要分析
2)消费用途结构(特别重要的恩格尔系数)
需列表格,并简要分析
3)城乡消费比(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
需作图,并简要分析
4)消费需求弹性系数(名义的、实际的)
需按公式求出数据,并简要分析
5)消费拉动系数(名义的和实际的消费拉动系数、拉动名义增长、拉动实际增长、拉动物价上升、正向影响度)
需按公式求出数据,并简要分析
(4)思考
1)城乡消费差异的原因、对策
2)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实验四、投资需求分析
实验目的:熟悉投资需求的相关经济概念,对某省市投资规模和结构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实验内容:
(1)熟悉投资需求的概念
投资、资本形成、固定资本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
(2)确定统计指标,收集数据
资本、固定资本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
(3)投资规模与结构分析
计算下列指标,以揭示投资分布的特征、演变趋势和规律。
1)投资规模分析
投资总规模、增速
资本形成率(总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支出法GDP
固定资产投资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GDP
图表展示,并做简要分析
2)投资需求结构分析
投资产业结构
投资行业结构
投资城乡结构
投资的经济类型结构
投资费用结构
投资的建设性质结构
投资资金来源结构
(4)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投资弹性系数分析
名义投资弹性系数=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GDP名义增长率
实际投资弹性系数=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GDP实际增长率
2)投资贡献率
名义投资贡献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量/GDP名义增量
实际投资贡献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量/GDP实际增量
3)投资拉动率
名义投资拉动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量/基期名义GDP
实际投资拉动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量/基期实际GDP
(5)思考
结合上述分析,考察某省市投资结构形成的原因,评价其投资结构,为投资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实验五、产业结构分析
实验目的:深入理解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学会应用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了解某省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计算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合理选择主导产业。
实验内容:
(1)熟悉产业结构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钱纳里的阶段理论
(2)确定统计指标,收集数据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3)统计描述
计算下列指标,以揭示某省市产业结构的特征、演变趋势和规律。
1)各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重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重=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就业人员总数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就业人员总数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就业人员总数
图表展示,并根据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对其做简要分析。
2)各产业构成比重
第一产业结构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
第二产业结构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结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
图表展示,并做简要分析。
3)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结构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重
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结构比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重
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结构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重
图表展示,并做简要分析。
4)重工业化程度系数=重工业部门增加值/轻工业部门增加值
通过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分析,反映整个产业结构水平。
5)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式中,k=1、2、3,表示三次产业,i和j表示两个区域或者两个时期
Xik和Xjk分别表示部门k在i和j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对上述数值结构进行分析,解释出现该产业结构特征的原因
6)主导产业分析
当前主导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
(4)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考察某省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情况,评价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为调整和优化该省市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实验六、资金流量分析
实验目的:深入理解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掌握资金流量分析的意义和方法。对我国各部门的投融资结构进行分析。
实验内容:
(1)熟悉相关经济概念
资金流量表、机构部门、交易项目
(2)确定统计指标,收集数据
净金融投资、各部门资金运用、资金来源
(3)我国投融资结构分析
1)资金流量总体分析
净金融总额总规模、增速
资金运用分析
资金来源分析
图表展示,并做简要分析
2)按机构部门分析各交易项目
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住户部门、政府部门、国外部门
【资金来源&资金运用】
图表分析,得出其特点
(4)结论与建议
结论、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
实验七、进出口贸易分析
实验目的:理解国际贸易的内涵;了解某省市产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变化。
实验内容:
(1)熟悉相关经济概念
进出口、进口、出口、逆差、对外依存度、贸易结构、贸易条件、贸易TC指数
(2)确定统计指标,收集数据
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等
(3)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1)贸易总规模
进出口贸易总规模、增速
进口、出口所占比例
贸易顺差或逆差
2)对外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
3)贸易结构
货物贸易结构
服务贸易结构
4)利用外资现状
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金额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按三次产业分
5)对外贸易地理
进口主要来源国家
出口主要国家
6)按贸易方式分
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等
(4)结论与建议
结论、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