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李政军《微观经济学》研修班学习体会---聂鹏
聂鹏-广州大学
生命有什么意义?相信每个人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亦或存在较多困惑,特别是当对现状不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感慨并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曾经向正在收割小麦的父亲问及此问题,答复是,太忙了,没时间思考。曾经向教过我的老师求教,答复是,小小年纪就看破红尘并非好事。随着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奔波,我也就慢慢地放下了对这个问题的思索。
有幸参加2020年李政军老师主持的微观经济学研修班,看到PPT上的一句话,它是爱因斯坦在柏林物理学会举办的麦克斯•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的讲话:“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那一刻,我顿然开悟。人生本没有意义,是我们赋予了它意义。农民种田劳作,他的生命已经有了意义,无暇思考。我们总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却不得其解。其实,生活的意义没那么高深远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说,活着就是有意义。那为什么我们还在苦苦思索教学和科研的意义?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为我们的生活赋予意义,因为我们懒惰,因为我们不满足。也许有人会说,衣食无忧,生活富足,随心所欲才是有意义的。也有人问过我,什么都不做,没有一点压力,没有一点烦恼和忧愁不是很好吗?我曾经尝试过什么都不做,完全放空自己,结果比死还难受,无尽空虚,极度消沉、倦怠,还不如看一页书舒服。其实,这就是人生,处处面临选择,不是愿不愿意,是必须。
回忆哪一件事情是我们最难忘的,毫无疑问一定是最痛苦,同时又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最后获得成功的事情。考研复习的经历已经比较久远,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是刚入职第一年,需要承担研究生的《博弈论》课程备课的经历。坦率地讲,博弈论我学的不好,整个寒假我都在办公室推导张维迎的那本《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有时候一个模型中细节,思考一天也不会,查资料,复习数学,反复研究,真的很多次想放弃,很多次看着窗外的阴风细雨,欲哭无泪。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教材读完了,写了上百页的讲义。后来上课还比较顺利,也很有成就感,总算把第一门课扛下来了。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想说的是,当我花了一个多月把书啃下来,那种快乐仅仅持续了不到两天。随之而来的是极大的空虚和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人是有目标的动物,当没有目标的时候就会迷茫,也可以认为是钻研博弈论的时候我赋予了生命的意义,完结后,我对接下来的生命没有赋予意义,所以会空虚。
曾经看过梁启超写的《趣味论》,文中讲人生的根本是趣味,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学习,做学问,趣味只能自己深入其中来体会,别人无法通过言语向你传达。若要品尝学问的趣味,梁公提出了几点建议、几条道路。第一,无所为。第二,不停息。第三,深入研究。第四,找朋友。培养兴趣需要行动,需要不停的研究和行动,关键是不停息。学习、教学、生活也是如此,都是一个过程,包含了很多个阶段,无始无终,一旦我们停下来就不会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就要做出一生的努力。农民辛苦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意人起早贪黑工作,甚至春节不打烊。没有任何事情是一劳永逸的。
突然想到一次在医院,父亲生病需要输血,大概400毫升的血小板,护士送来血小板时,还有50毫升点滴没有输完,要求我不停的震动血小板,等点滴打完,全速输血。我问护士,为什么要不停的晃动,她说,血小板要震荡保存,否则会变质坏掉。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因为不动会死的。只有运动起来,才会健康。想要健康,就要付出汗水去运动;想要获得满足感,就要不停劳作。想要一生的幸福,就要每天不停的工作。从古至今,都有人探求长生不老之药,可惜没有;科学家甚至试图研制永动机,事实证明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我在李政军老师《微观经济学》课上学到的,体会最深的一点。它已经超越了知识,上升到哲学,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发现自我,指导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思想。
李老师德高望重,治学严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偶然的机会看到李老师的视频,深深吸引了我,非常感慨,国内经济学教学应该说无人出其右。这次研修班对我来讲很难得,也很幸运。李老师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修为都让我赞叹和神往。再次感恩李老师的教诲,也期待下次的研修班的到来。刚刚读完一本《说文解字》,深感李老师推荐的书的巨大力量,可谓沧海桑田,读后都会有脱胎换骨之感,做为学生,渴望李老师能给我们再推荐一些书,有助于我们自我教育,也可以定期向李老师汇报学习心得。
集体备课会心得体会--李聪慧
李聪慧(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宏观经济学》集体备课会,全程干货,满载而归。昨晚本想将自己感受记录下来,打开电脑却觉得千丝万缕。想表达的太多了,反而致使自己无法下笔。
今天冒着暴雨返程赶路,看着公交车司机淡然转动方向盘,避开积水轻松地将乘客送到各个站点。瞬间“引路人”三个字浮现在我脑海里。
在我将近10年的从教生涯里,我一直在想应该教会学生哪些知识,学生学会哪些知识有用,一直苦恼着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通过这次集体备课会,通过李政军教授的言传身教,让我茅塞顿开——作为一名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应该是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引路人。通过理论的魅力,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敬畏心,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会、会学与乐学。
作为一个专业基础课教师,站在《宏观经济学》的巨厦面前,若不能给学生做好“引路人”;学生感受不到理论知识的魅力,自然无法为后面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幸在这个暑假参加李政军教授主持、重庆财经学院市级经济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和西华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主办的《宏观经济学》集体备课会,让我找到了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导航图”。李教授所讲授的每一章节都经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各章节通过1-2个核心概念开篇,去繁就简,从小概念切入,巧妙地将一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汇集成完整的知识链条。让《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有抓手,有触点。学习的过程像是李教授拿着大厦的钥匙,带我们领略各个房间瑰宝。通过《宏观经济学》本身的理论魅力,让学习的人,不可抑制地想去点开触点,看看触点下面藏着哪些奥妙与宝贝。
四川外国语大学许劲教授说,李教授的课常听常新,每一次都能有新的收获与体会。在我看来,“常听常新”是对一名教师最美的评价。在教与学、教与研的过程中,持续学习,不间断融入自己的思考,精进自己的理论修为;博施济众,倾囊相授,帮助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教学之路上,幸遇良师指点,千载难逢。李教授可以说是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借助重庆财经学院市级经济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这个平台,将全国致力于经济学教学的青年教师召集到一起。与天津商业大学董永祥博士一起,对青年教师的讲课逐一点评、不吝赐教。其间,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吴汉洪教授针对核心知识点开展讲座、传授宝贵经验。他严谨的思考方式、深刻的见解、认真对待教学的情怀,让我看到一名资深教授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的热爱,也让我对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最后,期待下一次集体备课会!
集体备课会心得体会--吴金红
吴金红(兰州工商学院)
李教授您好,我是来自兰州工商学院的吴金红。听闻老师来自南京师范大学,让我有种他乡遇“老乡”的亲切感,勾起了很多在南京农业大学求学的美好回忆。通过能够参加这次《宏观经济学》的集体备课活动,我很幸运也很荣幸。活动的成功举办让我受益匪浅,找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深感惭愧,发现自己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这次培训我主要有以下四点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一,勤思考,多启发。
在李教授讲授《宏观经济学十讲》时,他多次通过提问的方式,循循善诱,环环相扣,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这种提问,一方面会启发学生去思考上课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回答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出下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强化理论的应用性。
二,会做图,善做图
通过绘制流程图,思维导图,知识表格的方式去梳理总结知识点,建立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比如,李教授在《宏观经济学十讲》中所归纳出来的三个市场与五个模型,五个宏观经济模型的特征,财政政策机制与效果,货币政策机制与效果等内容,通过图表的梳理化繁为简,这种学习方法与逻辑思维方式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有益。
三,多交流,多学习
入职三年以来,我主要从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虽与教研室成员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授课体系。但对于部分章节的重难点仍较难取舍,教学方法也过于单调。在这次集体备课会上,来自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蒲善霞老师,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的李聪慧老师,西华大学的各位老师等多位经验丰富教师的的分享,让我在《宏观经济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作业的布置,以及过程性考核方面有很大启发和借鉴。
四,因材施教,因材施考
在授课过程中,李教授建议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强化过程性考核。他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学习交流,强化自身理论基础,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考。
此刻,我想再次感谢《宏观经济学》集体备课会的主办方和协办方,让我们能在美丽的重庆工商大学相遇,相识,期待李教授及其团队组织的下一次虚拟教研室的活动,让青年教师能有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最后,祝愿大家工作顺利,生活幸福!